6
时间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始于6月30日,我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不到学校去,也很少和朋友们见面和聊天。忽然间,我从一个极度亢奋的状态进入了一个极度沉默的忧郁期。有时在书房发呆,会一呆大半天,一天不说一句话。不看书也不写一个字。把门关起来,不让任何人走进书房打搅我。直到中午十二点和下午六点时,妻子做好午饭和晚饭,谨慎地到书房门口敲门叫我出去吃饭止。有时吃饭时,我会因为一个菜的盐多盐少把筷子摔在饭桌上。有一次,还把炒过火的一盘鸡蛋抓起甩在了饭厅里。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三院精神病专科的医生朋友提着一兜水果、抱着一捆鲜花来我家里看我和我扯闲篇,循循善诱地使我和他说了很多话,也说了我想自编、自导、自演一部电影的努力和挫折,他才笑着对我说:
“你可能得了亢奋性欲望精神病。”
我用疑问的眼神望着他。
“知道吧——儿童的多动症你可以理解吗?”他和我一块儿喝着茶,一字一句解释说,“许多儿童从一早醒来就开始手脚不停,没有一分钟可以安静的那种多动症,是运动性质的幼儿精神病。这种多动症,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好了。但人到成年,到了成熟期和理性期,会出现像你这种突然为名利而疯狂……说疯狂有些不合适,但可以说如你这种过分追名逐利的,都可以叫作气质性亢奋精神病。这种为名利过度亢奋、狂躁的努力,成功了就是才华和回报,失败了就极容易从欲望亢奋一下跌入情绪的低谷和忧郁里,而最终转变成每天都郁郁寡欢、彻夜失眠、懒于和人交流的忧郁症……你现在就是这种从精神亢奋转入情绪郁闷的忧郁症。”
说完这些后,他笑着盯着我。我也将信将疑地看着他。我俩就这么面对面地友好、微笑地沉默着,像那种微笑是一场证明和怀疑的战争样。
“这病……好治吗?”
“能治。但可能需要长期服药以抑制你的情绪和想法,比如抑制你的欲望和名利心,使你的精神每天都在自然——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的状态里。”说着时,他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接着又很释然道,“不用怕。也许生活中又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对你一刺激,你不吃药也就病好了。”
我和我的医生朋友与本文相关的谈话就这些。中午他没有在我家吃饭就走了。后来我知道,他是我儿子和妻子到北京三院的精神病研究院特意把他请来的。他是以出诊的名义到了我家的,每和我聊天一个小时,需要向医院缴费上千元。但值得在这论述的事情是,我的病被他说中了,差不多属于不医而愈了。因为在他走后的半个月,有一天我又在书房发呆时,那天上午九点钟,我母亲从老家给我打来了个电话,告诉了我一件在外人看来奇特而意外的事,说刚才,我们村的李撞被县公安局逮捕了。有三辆警车鸣着警笛到我们村把他戴上手铐抓走了。说镇上、村里谁都没想到,谁都不知道,他三年前为了他儿子复读高考,竟把他媳妇苗娟的骨灰卖给了西山桃园村一个有癌症的人。答应人家那患癌男人一死,就可以来把他媳妇的骨灰扒走和那个男人合葬在一起。可现在,那男人真的病死了,昨天人家弟弟领着人去他家坟上扒他媳妇的骨灰时,他又反悔了,不让了。说宁可连本带息还人家钱,也不让把他媳妇的骨灰扒走去。说他还要死了和他媳妇埋在一块儿。于是吵起来,打起来,没想到那时李撞把准备好的斧子拿出来,一下就朝人家头上砍过去,把人家的头都给劈开了,差一点把人家活活给砍死。说当时人家就血流如注、如从盆里倒出去的水。所以一大早,他就被公安局的三个警车带走了。母亲说,她是一早出门倒垃圾,正好目睹了公安抓人那一幕。说有人说,李撞这次被抓走,如果那被砍的人死在医院里,他也就要死在监狱了。如果那人被医院抢救过来了,随便有一点残疾或痴呆,他就最少得在监狱住上十几年。
最后母亲问我说:“李撞要还山里人家那三四万块钱,有人说是你和一个北大的学生一块给他的,真是这样吗?”
还又说:“给了也是好。李撞也是让人敬。他一早在村里被人抓走时,上警车后还大声对着村人们唤:‘皋田人——邻居们——念起我李撞再坏没有做过对不起大家的事,我被枪毙了,求你们收尸一定要把我和苗娟埋在一块啊!’”
母亲在电话上说完这些话,还又嘱托我,说李撞的儿子今年又没考上学,听说他还想接着复读接着考。说现在他爹蹲监了,没人供他复读了,让我一定把李社复读的学费拿出来。“你们少吃点、少喝点,就够那娃子读书了。”这是我母亲放下电话前的一句话。待我的手机响出“嘀——嘀——”的断音时,我坐在书房的椅子上,脑子里凌乱实塞,一下子满得连一点缝隙都没有。连想透进去一丝细风的可能都没有。这种过分满塞的感觉,完全不是那种一片空白如电影上长时间的黑幕样,而是一列火车在装满货物后,快速奔驰的流动感。而且还有火车在郊外原野飞奔的那种哐当哐当的铁轨声。是那种声音把我从忧郁、沉默中唤醒和打捞出来了,如把我从将要沉下去的海里拉上了一个岛屿样。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我的亢奋性欲望精神病,会因为李撞突然的砍杀被捕而如医生说的不治而愈或好转,但收起母亲给我打的电话那一刻,我本应该为李撞的命运感慨、唏嘘或惊讶,真正产生一种命运无常的忧心和焦虑,然而,那种惶惑和焦虑,在我心里仅仅停留了不到半分钟,也许只有十几秒,有一种卑鄙的暗喜,就像堤岸的涌漩一样把我的焦虑冲开了。我忍不住想要去和谁说说话,想要和谁交流、谈论、商量一桩什么大事情。我又想起我的那部电影了。想起《速求共眠》中的电影故事了。仿佛李撞会砍人、杀人最终走进监狱的命运是我在影片中设计、导演出来的;仿佛为了证明《速求共眠》是我对李撞命运的一部预言书,现在这部预言兑现了,成真了,我必须向所有读过这部预言书的读者宣告和证明。于是乎,我就又迅速抓起手机,给李社、麦子打了电话后,又向李静、顾长卫、蒋方舟、杨薇薇和郭芳芳群发了这样一个微信——
重大事件:我们村的李撞如《速求共眠》中写的一样,为了从他人手中夺回他妻子苗娟的骨灰——这份他们生死爱情的唯一物证,昨天因打架失手,致人重伤(也许死亡),现已被公安正式拘捕并抓走。如今李的生死,重判或轻判,完全取决于伤者在医院中昏迷后的生死。为安抚李撞的儿子李社的情绪与生活,今天中午我在西三环紫竹桥西北角的香格里拉请李社和罗麦子等吃顿饭,凡有善心、爱心者,敬请光顾前来,时间是中午十二点。
然后我在书房无所事事了。
那种莫名的不可言说的激动和兴奋(绝对不是为李撞砍杀的惊讶和悲伤),让我从精神病医生说的沉虑、忧郁症中又进入了激越、亢奋的精神状态里。那时候,我不知道该要做些什么事。可就是想要做些什么事。兴奋、不安,而又带着强烈的无可言传的急切(难道其中没有幸灾乐祸的成分吗?),使我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走走停停,如同自己是一枚时针不准的定时炸弹般。当发现来回不停的脚步和在窗口的注目远眺根本无法抑制我心里那种将要决堤的浪涌时,我从书房出来了。
妻子正在摘韭菜:“中午我们吃饺子?”
“不吃!”我对她上扬式地摆摆手,“出事啦……出了大事啦——我回头给你说。”说着我就开门出去了,把不解发怔的她留在家里,像把她的目光夺走使她成了一座无神无韵的泥塑样。
小区里依然如故。保安们走来走去。带着孩子的保姆们,站在七月中旬的艳阳树荫下,让儿童们独自在小区的院里跑来跑去。而小区外的三环路,依然车水马龙,每一辆跑过去的小轿车,车壳上都像拖着一团巨大的火。我依旧沿着人行道朝北走了几十米,依然快速地爬至在天空要两拐两折的过街天桥上,依然看到在天桥上摆摊算命的那个秃顶、邋遢的中年算命人,他见了我也依然夸张、惊讶,带着拯救他人使命的天职大唤道:“喂——看你的气色,今天你身上必有大事发生啊!”“我等着大事到来早就等烦啦!”这样对他说着从他面前走过去,走了很远还又回头对他补了一句话,“知道吗,我俩是同行。我也是给人算命的,我算得比你还要准!”然后我就看到他僵在我身后,脸上的笑像发酵过的黄色豆腐样。
我朝香格里拉走去了。到这儿,亲爱的读者们,《速求共眠——我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这部纪实小说就完了。没有什么可写了。再多写一点都有可能是画蛇添足。而唯一需要向你们交代的,就是这天中午我所邀请的人,无论是因为好奇心还是道德心,李静、方舟、顾长卫、郭芳芳和杨薇薇,大家悉数在十二点都到了香格里拉二楼的日本餐厅内。李静是和方舟一块到来的。方舟介绍后,我俩握手时,不知为何总是有一种惶惑感,好像和她很早就已见面熟悉了,也好像她根本不是我所熟悉了解的那个李静样。就那么彼此盯着脸上僵着笑,完全不知该说一句什么话。还是在那间“きくえん”的雅间里。自然点的还是日式餐。可一个中午大家吃的都是沉默、好奇和彼此的对望及没话找话的问与答。因为毕竟是大家第一次和李社、李静、麦子见面儿。第一次共同坐在一张饭桌上。还是麦子和李社第一次吃那种他们认为难吃而且吃不饱的日本餐。所以说,尴尬与好奇,成了那一餐最重要的饭和菜。
到这儿,读者们,请你们允许我再赘述一句话:这一年,如我母亲说的样,李社虽然没有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但他决定留在北京一边打工一边复读了。复读老师果然是李静。到这儿,读者们,请你们再允许我多赘述一句话:半年后,到年底,我们的电影与非虚构中的原型人物李撞被判了十二年,因为对方虽然没有死,可人家最终成了偏瘫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终日需要家人照顾着。但令人安慰的是,法院判决李撞妻子苗娟的骨灰依然归李撞,因为骨灰属于人类的非卖品,法院说它属于生命和爱情,这样李撞和苗娟,无论如何都还是完整而圆满的夫妻和爱情。而李社,也因此拥有更丰富和相对完整的家庭和人生。而我和李静、方舟、杨薇薇及顾导(得罪他了)等,除了偶尔见面也很少再聚在一起了。《速求共眠》的电影剧本荒在那,也无非就是一段记忆中的废纸吧。
在终要结束这部《速求共眠——我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的写作时,我想起了日本最后一位俳句大师小林一茶来。他出生于1763年,本名不叫一茶而叫弥太郎。传说在他十九岁时,写了他一生的第一首诗:
春来了
弥太郎在一茶的名下
重生
之后他就叫一茶了。一茶两岁时母亲去世,十四岁被继母逐出家门,离开故乡长野县的柏原,前往江户(东京)饥寒流浪,五十二岁回到故乡与二十八岁的阿菊结婚,生得三男一女,却都不幸早夭;六十一岁妻死;六十二岁再婚,不到三个月离婚;六十四岁第三次结婚,但在当年大师自己也凄然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给妻子留下一位遗腹女。一茶一生寂寞而又寒凉,只是死后人们才渐渐发现他是俳句之大师,才开始不断提及他和他的那些不朽的俳句之杰作。比如周作人曾经翻译的那首:
我知道这世界
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 然而
比如:
一切已言尽
思过
为时已晚
比如:
活着,别无其他
在樱花花荫之下
便是奇迹
而大师在他生命将尽之时,用他的生命写下他这一生最为精杰的句子是:
生命苦短
欲望无限之长
然而 然而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初至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于北京和香港科技大学
Last updated